卡特彼勒(Caterpillar)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风向标。但现在卡特彼勒正处于极端困难时刻,预计2016年销售下降5%,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连续4年销量下降。
自2011年以来连跌4年的工程机械行业,今年将在中国市场遭遇冷寒冬。
11月19日,卡特彼勒负责基础建设行业的总裁托马斯·派尔莱特(ThomasPellette)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今年全行业10-90吨液压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约为2.3万台左右。相比之下,在2010年中国市场的巅峰时期,销量高达11.2万台,是今年的五倍。而2011年3月,全行业在中国一个月就卖出了2.7万台,比今年全年还多。
尽管是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常胜将军”,卡特彼勒此次亦未能在行情下滑中幸免。其于10月底发布的三季报显示,期内总营收11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18.5%,每股收益则锐减六成以上,从去年同期的1.63美元下降到0.62美元。
卡特彼勒预计,今年全年营收为480亿美元,这比年初的预计少了20亿美元。今年7月和9月,卡特彼勒曾先后两次将该预期下调10亿美元。
尽管包括派尔莱特在内的多位卡特彼勒高层,屡次对外传递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但这家美国公司预计,2016年,卡特彼勒的营收在今年的基础上下调5%。这意味着,业绩自2013年开始走“下坡路”的卡特彼勒,将出现前所未有的连续4年业绩下降。
卡特彼勒入华40周年庆典中,派尔莱特表示,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投资是“着眼于长远”,市场本身具有周期性。“拥有90年历史的卡特彼勒,已经经历了好几轮这样的周期,我们会通过调整成本结构和生产计划来应对。”他说。
今年9月底,卡特彼勒宣布进一步重组,拟每年节省15亿美元的资金。在2018年前,通过整合和关闭工厂,计划裁员约1万人,但中国员工是否会受到影响,卡特彼勒称目前暂未确定。
另一家来自瑞典的工程机械巨头沃尔沃则预计,今年其中国市场的业绩将下滑35%-45%,比之前的预测还低5个百分点。小松(中国)矿山设备有限公司营业部长梁锡春,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工程机械行业的业绩每年下滑40%-50%已是常态。
国际巨头们在中国的业绩下挫,并非受中国本土企业竞争的影响。事实上,中国企业在与卡特彼勒、沃尔沃、小松、三菱重工等海外名企相比,竞争力较弱,尤其是在强调可靠性、耐久性、大动力以及独特设计的高端产品领域。
行情不断下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整体趋缓,尤其是中国经济放缓。
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处于2009年以来的低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lMF)今年已4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从3.8%下调至3.3%,其中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6.8%的水平,而俄罗斯和巴西则分别为-3.8%和-3%。
更为直观的因素则是中国不断降低的房地产投资增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7.88万亿元,同比仅增2%,为2009年2月以来低水平。同期,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仅为1.78亿平方米,较去年同期的2.7亿平方米显著减少。尽管房屋新开工面积在9月出现小幅改善迹象,但10月再次加速下跌,跌幅从9月的12.6%拉大至13.9%。这直接拉低了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
正是受此影响,中国的工程机械生产商们交出的三季报也都一片黯淡。
三一重工和徐工机械前三季度盈利分别为3847万元和1235万元,分别较上年度末陡降98%和99%。徐工机械还预计,其今年利润将比去年大幅下降六到九成。
与三一重工一样,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重科1-9月大幅亏损5.2亿元,三季度亏损2.1亿元。
因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和广西家上市公司,而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柳工,业绩也不乐观。尽管前三季度仍保持盈利2251万元,但三季度大幅亏损6420万元,柳工预计,今年全年净利润与上年相比将大降50%以上。
对于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后续走势,目前业内有不同看法。此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市场固然会回暖,但中国经济“新常态”,令工程机械市场无法再回到四五年前4万亿投资带来的巅峰状态。
不过,亦有不少人认为,科技创新、城镇化发展、一带一路、产业升级、绿色能源发展等诸多战略性目标,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给工程机械产业,尤其是高端产品领域,带来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
中金公司投行业务委员会主席、董事总经理刘京生,在美国通用电气(GE)举办的工程总承包(EPC)中国论坛上称,未来20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仍然超过50万亿美元。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亦在G20峰会上表示,今年中国经济预计实现7%左右增长。这一数字高于此前行业机构的预测,无疑提振了跨国企业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