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节能市场火热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型节能企业如何从中生存,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少企业将加快产学研合作,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水平作为自己的“王牌”。目前节能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如何?企业又如何更好地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提高转化率?近期,我们研究和分析了当前节能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现状。
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范围局限,资金和信息不足成“瓶颈”
虽说节能的产学研合作经常能够听到,但是实际确实“风声大,雨点小”。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仅20.5%的企业进行过产学研合作,完成的产学研项目占创新项目的比例也只有15%。其中大部分的企业选择自己进行研发。更可怕的是,在从来没有进行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中,只有6.5%的企业表达了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意向,提出了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机构牵线搭桥等方面的诉求。大部分企业持冷漠态度。
在1月举行的上海第六届节能产业年会上,节能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又一次被提到了“主旋律”上。上海创新节能技术促进中心负责人表示:“在当天与企业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对于合作的方式上只局限于委托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上;有项目合作,共同建立研发机构或是合作成果申报专利的非常少。这说明通过产学研合作,对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究其原因,经费投入不足和信息不对称成为了主要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来源看,大部分还是来自自有资金,少量银行贷款,非常少的来自于政府项目支持。这样产学研项目前期。由于企业投入资金大、融资成本高、承担风险大,使得不少企业畏首畏尾,产学研合作工作难以充分开展。
除了资金的原因,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信息不畅通、合作不能合力合拍也成为了制约发展的另一大因素。在节能产业年会上,就有不少企业反映了不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与高校取得联系的问题。也有企业反映在合作的过程中,高等院校与企业对课题进度所遵循的标准不一样,许多时候不能达成一致,难以保证企业所需成果的及时性。这些都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机构在中间牵线搭桥。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与具有实力的院校沟通,协调课题的整体进度。
针对以上的现状和问题,在即将举办的上海节能金钥匙企业国际合作论坛上,就在关于如何建立完善开放型的创新制度和运作模式;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服务系统建设,畅通信息渠道,搭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方面有很好的探索。
上海创新节能促进中心在节能企业产学研科技创新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一是定期开展节能企业科技创新开放日组织教授、专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会诊,为企业更加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高层次的咨询、建议。二是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把企业急需解决的工艺、技术难题编入信息库,通过工作网站及时发布;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各大高校联系,密切跟踪它们的新科研成果,及时向企业提供行业前沿技术、市场信息使信息畅通,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