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年会在长沙召开。时隔近十年后,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又一次以协办方身份站在年会舞台,感慨万千。
过去十年,中国工程机械的市场发展呈现“V形”变化——2011年,年会在长沙召开,同年创下历史新高后开始断崖式下滑;2016年下半年复苏,再次高速增长。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统计,今年1—10月,纳入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共销售挖掘机263839台,同比增长34.5%,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再创历史同期销售新高。
“1999年,中国的世界工程机械50强还只有徐工一家。到现在,《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发布的中国上榜企业就有12家,仅长沙就有4家。”何清华作为亲历者,见证中国品牌在世界的崛起。
三一和山河贡献近30%市占率
16年前的一次经历,曾深深刺痛着何清华的心。
“2004年,我带着几位年轻员工次到欧洲,以观众身份参观德国慕尼黑工程机械宝马展,看到整个中国军团的展位气势还不如韩国一家企业时,确实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对于往事,何清华记忆犹新。
也正是这一次德国之行,激发了何清华打造高端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树立民族品牌的决心。
当时的中国挖掘机市场,外资品牌在国内诸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凭借在技术、制造、市场、管理上的成熟性,在市场上获得了快速发展;而国产品牌由于引进技术模式的“消化不良”,在市场上昙花一现。
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下,以山河智能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奋起直追、自强逆转之路。
12月8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对近十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变化进行了“复盘”:从2015年开始,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开始发生逆转,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出口市场销量增长数倍,市场占比也从不足2%上升至约10%。
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国内挖掘机市场国产品牌销量183111台,同比增长49.4%,市场占有率69.4%。其中,长沙工程机械企业三一、山河智能的迅猛成长有目共睹,贡献了今年近30%的市场销量。
在国内挖掘机市场近十年销售排行榜上,三一稳居榜首,十年来累计销售超过26万台,今年前10月累计销售超过7万台,市场率为26.8%。在租赁的厂房中艰难起步进军挖掘机行业的山河智能,走差异化道路,位居今年挖掘机销售榜前十,市占率为3.1%。
未来几年市场保持小幅增长态势
众所周知,挖掘机市场是强周期性行业,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强烈影响。此外,产品还会受到换新周期、技术创新周期等的综合影响,进而呈现出市场的周期性波动。
“此次持续多年的市场超预期增长,是由于政治周期与产品更新周期、库存周期相互叠加,进而导致市场需求大幅攀升。”谈及近几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吴培国分析,这得益于综合因素叠加。
这些因素既包括今年国家为应对疫情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码,重大项目为避免因疫情停工导致的延期而带来的额外设备采购需求;也包括金融与货币政策适度放宽、换新高峰尾声、环保推动产品升级、产品终端售价持续下滑等多重因素。
高速的增长态势是否会持续下去?答案是否定的。随着相关推动因素的弱化,未来工程机械市场短期内可能转入下行。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曾一度重挫工程机械行业。这意味着,国内市场未来几年将难以持续高增长态势,有可能迎来局部拐点和周期性波动。
“工程机械企业不用太担心,应该保持乐观。”吴培国也表示,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挖掘机市场总体上也将与宏观经济趋于一致,在震荡中保持小幅增长态势。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的分析,预计2021年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今年增长8%左右,2022年、2023年市场将逐步转入平稳发展阶段,且存在下滑的可能性,但未来几年出现上一轮断崖式下滑的概率相对较低。
未来追求新产品新制造新销售
工程机械行业即将迎来新常态,如何穿越行业周期,成为工程机械企业共同面对的一道必答题。
要正确解题,与会者吸取上一轮周期的教训达成共识:避免单一销售收入,丰富盈利模式;加强研发投入,以技术提升竞争力;关注财务健康,杜绝极端快速发展;增强战略深度与广度,对抗市场周期;强化上下游产业生态共赢。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分析,未来,随着供需关系的深度调整,以及互联网+、大数据、AI技术、5G通信、VR等技术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新渠道和用户体验为关键词的挖掘机械新产品、新制造、新销售将成为新市场环境下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实,长沙企业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早已进行了成功探索。山河智能执行总经理夏志宏介绍,山河智能从2005年起就专注智能化研究,2007年推出首款智能遥控挖掘机亮相国际大型展会,填补了国内外智能挖掘机的空白,成为装备制造领域智能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目前,5G智能遥控挖掘机已率先批量推向市场。
这也让山河智能成立21年来,营收增长超过1000倍,年均增长率超过40%。从租赁厂房的作坊式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打造了以长沙为核心的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
三一也从产品设计、制造、客户服务等多个环节实现了智能化、网联化和数字化。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介绍,三一重工“18号工厂”实现了生产中人、设备、物料、工艺等各要素的柔性融合。两条总装配线,可以实现69种产品的混装柔性生产;在10万平方米的车间里,每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混装生产30多种机械设备,马力全开可支撑300亿元的产值。
可以看到,穿越周期不再是一家企业“自扫门前雪”,而是一个行业抱团对抗;也不是一家主机企业的“分内之事”,而应该是主机企业与上下游,共同打造生态共赢体系。
(长沙市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