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今日湖北省下发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详情如下:
本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十三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全省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总目标,坚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不动摇,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不松劲,遵循“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全面推进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建设,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始终保持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96万亿元,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5亿元,提前两年完成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2.9万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0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由7个增加到17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7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达到540亿斤,创历史高水平。
发展质效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5∶48.6∶37.9调整为2015年的11.2∶45.7∶43.1。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较“十一五”末提高6.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48%提高到54.9%,全省市场主体总户数达到412.78万户,居中部、全国第五。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两圈两带”、“一主两副”等战略稳步推进。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启动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别山革命老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等跨省合作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9%,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地级市由“十一五”末的3个增加到10个,武汉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襄阳、宜昌均超过3000亿元。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区域协调互动、多极带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省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管道、邮政、城市交通)五年累计达到513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06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200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1738公里。汉宜、石武高铁和武咸、武冈、武黄三条城际铁路建成营运,武十高铁、蒙华铁路全面开工。武汉新港成为长江中游亿吨大港,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启动建设,神农架、武当山机场相继建成。武汉轨道交通建成4条、在建12条,投入运营里程达到125公里。举全省之力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8.2万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江汉运河、兴隆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工程建成运行,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启动,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实施,灌区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速,宽带网络出口达到7000G,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3244万户、比2010年增加70.7%。全省发电装机达到6411万千瓦,电网建设、改造五年累计投入约590亿元。油气管道新增1500公里,总长度达到6740公里。
民生福祉日益增进。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大幅增加,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左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051元和11844元,年均增长11%和13%。五年累计新增就业突破4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合并,连续11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县域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5%。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实现省内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大批富民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改造)193万套,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80%,建制村基本实现客车通达。
生态文明加速发展。大力推进美丽湖北建设,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生态省建设等重大规划,十堰(含神农架)、宜昌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咸宁市、郧阳区、石首市、京山县、罗田县成为国家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扎实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五小”企业关停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22%左右。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共创建6大类19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的任务。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交易量稳居全国首位。长江、汉江、清江、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梁子湖、洪湖等重点流域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提前一年按新标准监测并发布全省空气质量。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41.2%。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和90%。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一大批重大改革事项取得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累计取消、下放和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268项。全省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建成运行,武汉城市圈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国企、金融、财政、价格等领域改革步伐加快。东湖高新区、襄阳高新区、宜昌高新区率先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十条”,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居全国前列、中部领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新增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和黄石棋盘洲、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武汉开通至东盟四国集装箱试验航线、至日韩集装箱快班和“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天河机场开通国际航线37条。武汉在中部率先实行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全省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分别达到292.2亿美元和89.5亿美元,均比“十一五”末翻番,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由“十一五”末的87家增加到241家。全省开发区达到14家。
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平安湖北和法治湖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政府、社会、居民“三位一体”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武汉百步亭社区管理、宜昌网格化管理成为全国先进典型。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增强。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重点领域的第三方调解组织初步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实现“三调对接”。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重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宜昌、武汉先后成为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