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风电并网消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力图解决风电并网消纳问题。《通知》提出要着力保障重点地区的风电消纳、加强风电基地配套送出通道建设、大力推动分散风能资源的开发建设、优化风电并网运行和调度管理等要求。
国家能源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风电发电量达1349亿千瓦时,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但风电在全社会用电量的贡献中占比只有2.6%。如何真正解决弃风限电问题、扩大风电等清洁能源在电力消费中的比重,仍是摆在中国风电发展面前的一大难题。
弃风限电未根本解决
《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2074小时,同比提高180小时左右,弃风电量同比下降约50亿千瓦时。从数据看,弃风限电的状况虽有好转,但并未根本解决。
从风电利用小时数来看,福建省高,为2666小时,吉林省低,只有1660小时,在风电盈亏临界点之下。就弃风情况而言,全国除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外,内蒙古、吉林、甘肃酒泉等弃风严重地区的限电比例均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河北、蒙西、蒙东、吉林、甘肃五地弃风电量仍是全国多,其中甘肃省弃风率高达20.65%,居全国首位。
“目前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广东、甘肃、青海等8个省份风电利用小时数仍不足2000小时。”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并不一致。浙江、广东、安徽、青海风电利用小时低主要是由本身风电资源条件决定,而辽宁、吉林、黑龙江更多是受当地火电发展的影响以及电力传输能力的限制。”
虽然此前能源局提出要将风能资源在大范围内进行配置,但部分做法仍饱受行业人士质疑。
“比如此次《通知》提出,河北省要继续加快张家口地区与京津唐电网和河北南网的输电通道建设,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内蒙古、河北、东北的电都规划往京津唐送,这个瓶子早晚有装满的一天。”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再者,就区域而言,内蒙古、东北、华北属于本地风电都难以消纳的地区,已难以再接受临近区域外送进来的风电了。”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弃风限电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问题,“虽然并网技术上已过关,但电网接纳风电的积极性仍未被调动起来。”
对此,《通知》提出,弃风限电较严重的地区,在问题解决前原则上不再扩大风电建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