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一年间,我国风电产业就出现了一个从飙车到刹车的“急转身”。在经过了“十一五”连续5年翻番式的增长后,已成为世界风电大国,2011年终于出现了产业转型迹象。
这种转型,不仅表现在国家对地方政府风电审批权的收紧,还表现在一系列风电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的制订和出台,更体现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对产业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风电场改造:急刹车后的必修课
2011年12月30日,随着国投捡财塘风电场后一台风机改造完成,甘肃风电基地1兆瓦以上风机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工作圆满结束。据甘肃省电力公司介绍,本次改造完成25家风电场10多个型号的2549台风机,占改造风机台数的100%。
事实上,这是我国风电产业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后,不得不进行的“补漏”。2011年初,伴随着我国几大风电基地风机大规模的并网,“井喷式”发展的风电产业潜在的隐患开始集中爆发。
为风电产业敲响警钟的,是我国千万千瓦风电基地——酒泉风电基地,一是频发的风机脱网事故;二是严重的弃风现象。
2011年初,随着酒泉风电基地一期工程集中大规模并网,仅前4个月,这里就相继发生了4次大规模的风电机组脱网事故。根据甘肃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统计,2011年,甘肃风电场就发生风机脱网事故84次。另外,河北张家口、吉林、内蒙古等地风电场也连续发生多起风机脱网事故。
记者了解到,2010年,全国共发生80起风电场脱网事故,但到了2011年,仅前8个月就发生了193起,大规模脱网事故(一次损失风电出力50万千瓦以上)由1起升至12起,大的脱网事故损失风电出力153.5万千瓦。
“如此大规模风电机组集中脱网,不仅导致电力系统电压、频率大幅度波动,而且直接威胁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主任汪宁渤说。
国家电监会认为,脱网事故频发暴露出我国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机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问题多、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带来电网安全性问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等四大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技术和管理欠缺,我国风电产业更像是一辆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的“空壳汽车”。
与此同时,在一些风电基地,并网后的风机还存在着发了电上不了网的现象,出现“弃风”。电监会2011年发布的《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认为,我国风电发展规划侧重于资源规划,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和风电消纳方案,导致“弃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弃风”折射出我国风电送出消纳矛盾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