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风电并网容量已超过4000万kW,风电设备行业总体产能更是超过2500万kW,我国也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多的国家。但青云直上般的发展并没有缓解用电难——由于电网接纳能力不足,一些风能资源好的地区只能限制风电设施发电。
如果能把电储存在比较好的“银行”中,闲时可存,忙时可取,那将大大改善我国用电紧张的局面。但“电银行”需要大容量储能技术。“储能是支撑智能电网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市政协委员、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里清在提案中说。
储能技术的主战场:削峰填谷
一直以来,削峰填谷被认为是储能技术适合的“战场”。
2000年以来,我国电网峰谷差逐年增大,多数电网的高峰负荷增长幅度在10%左右甚至更高,而低谷负荷的增长幅度则维持在5%甚至更低。峰谷差的增加幅度大于负荷的增长幅度,在电网中引入储能系统是实现电网调峰的迫切需求。全面开发应用调峰储能电池,将大幅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电力行业的所有环节中,发电、输送、配电以及使用都可以应用储能技术。它既能提供紧急状态下的备用电力;也可为偏远地区或岛屿解决离网环境中的电力供应问题;分布式储能可提高智能电网的调节能力;电动汽车充电站也需要储能技术进行缓冲和调节。
胡里清表示,储能技术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大规模发展的主要瓶颈。
未来的储能领域:三种电池共存
如果储能技术无法取得突破,就不可能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然而现状恰恰就是,储能的核心技术一直难以取得突破。
“就目前来说,化学储能被认为更符合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胡里清说,对于电网储能应用,钒电池和钠硫电池是两种已经被市场认可的主要商用技术。相比较而言,钠硫电池运行温度高,对充放电有特殊控制要求,需要增加2-3倍的冗余;锂电池的储能时间有限,仅适用电网调频;钒电池在容量、持续时间、使用寿命、运行安全性方面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