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石仓”变“煤仓”
在两河口镇白庙岭村,有一个土地贫瘠、石山遍布的地方,当地人将这里形象地称之为"石仓"。或许没有人会想到在这分文不值的乱石下面却埋藏着滚滚"乌金"——煤炭,直到1997年一个名叫吴海泉在这里兴办煤矿,开采出了煤炭,外人才知道昔日贫瘠荒芜的石仓是蕴藏着巨大财富的"煤仓"。经过多年的发展,吴海泉在石仓创立的海泉煤业公司已经发展成年开采量3万吨、年产值过千万、创税近百万的私营企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党员企业家。他自从事煤矿开采以来,始终勤勤恳恳,艰苦创业,潜心钻研,狠抓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情系人民群众,热心公益事业,为两河口镇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风采。在该镇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党员建公司,石仓变煤仓"。
不甘平庸,下海创业
吴海泉,1962年出生,两河口镇天池垭村人。1988年起他开始为宜昌市土管局开小车,在那个年代能为政府部门开车,就意味着拿到了"铁饭碗",是一份人人都羡慕的好工作。手捧着人人羡慕的"金饭碗",他却认为与其守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不如自己出来闯一闯,或许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伴随着九十年代初期"下海经商"的滚滚朝流,他毅然辞去了小车司机的工作,跑起了个体运输,他迎来了事业的次转折,也掘取了 "桶金"。在跑个体运输的这些年里,他深深体会到了个人创业的艰难,遇到跑长途更是没日没夜的工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吴海泉并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事业之中。多年的驾驶生涯让他看到了多彩的世界,锻炼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锻造出他处变不惊的胆略,也铸就了他奋发进取的精神,为他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吴海泉不仅获得了不少经营管理的经验,也积攒下了一些财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跑起了运输,吴海泉认为他应该开始另辟蹊径,寻找新的事业起点。
敢为人先,兴办煤矿
在两河口镇一直流传着石仓有煤炭资源的说法,但是面对光秃秃的石头山,水、电、路均不通的环境,一直没有人敢在这里投资开发。但是吴海泉却认准了目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石仓开采煤炭,做一件别人想干但是又不敢干的事业。1997年吴海泉利用这些年攒下的一些积蓄,再加上四处筹集的一些资金,在石仓办起了煤矿,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
创业之初的艰难可想而知:资金匮乏的他不得不一家一家跑银行寻求贷款,不得不四处说好话找人借钱;缺少技术,他又专门前往宜昌、武汉等地向专家虚心求教,高薪从外地聘请经验丰富的矿长,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煤矿不通公路,采出的煤运不出去,他先后花了几十万元修通了进矿道路,不仅为自己的煤矿服务,也方便了周边百姓的出行。
吴海泉的坚持和执着没有白费。转眼到了2003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此前一直疲软的煤炭价格也一路走高,国家对煤炭等行业的贷款限制也逐步减少。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吴海泉的事业走出了寒冷的冬天,迎来了温暖的春天。面对事业的崛起,他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他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他摸门路,找出路,潜心钻研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和积累,从而创出了一套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安全生产与职工利益统筹的管理模式。他不断增加资金,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设施条件,提高矿工待遇,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
自开办石仓煤矿以来,累积创税200多万元,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600多人,他带领全体职工齐心协力、同甘共苦,使得煤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攀升。目前,石仓煤矿正在实施年产量6万吨的扩能改造工程,明年竣工验收投产后,满负荷生产时年产值可达到2000万元,为地方创税200万元。
心系群众,回报社会
吴海泉不仅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也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到2003年还在天池垭村(原郑家院村)任过村干部,其间还当过3年的村主任。5年多的村干部工作经历,丰富了吴海泉的人生阅历,也让他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尽管吴海泉后来辞去了村主任的职务,但是他没有忘记服务群众、回报社会。每当村里有苦难党员群众需要帮助,他总是在时间伸出援助之手;每当有贫困儿童面临失学,他都会尽力解决学费问题;每当村里有道路需要维修,他都会无偿地调派机械施工……。这一切都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入党的誓言,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履行着一个成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这些年来,他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已累计花费数万元。他的善举受到了本村外乡的称赞。
"党员建公司,石仓变煤仓",这是吴海泉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一个现代企业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结合的高度概括,是他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也是全镇私营企业家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