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造业的重视和扶持也是德国一以贯之的强国之基。德国制造业所特有的“非市场性协调”(Non-market Coordination),即:供应链、集成商、银行、商会、研究所、职业培训机构、工会与公共部门等主体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德国制造业企业能够在社会网络中获益,并不断进行渐进式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根源。
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相当一部分都是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通过在某些细分领域的持续深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推动德国出口乃至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德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发展,1984年开始实行对中小企业的特别优惠条款,1986年开始税制改革,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业企业免征营业税,固定资产折旧率从10%提高到20%。与此同时,德国按《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设立专项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资助。
鹤壁市华维测控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位于鹤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鹤煤集团科技处下属的科技型实体企业,主要承担鹤煤集团
煤矿、
选煤设备、
煤仓、
料仓、
破拱、
空气炮及自动化系统的研制、改造、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技术力量雄厚,机加工艺完善,产品检验及使用环境标准规范,质量管理严格遵循国际ISO:9000认证标准,实施产品“三检”制度,即用户使用验收制度,产品质量跟踪制度,售后信息反馈制度。倾心打造稳定、可靠、具性价比的工矿自动化产品。
制造业立国使“德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推动出口快速增长。从各主要发达国家经常项目中商品和服务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德国自2000年开始经常项目顺差持续增加,显著高于美、日、英、法四国。2014年,德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为6.42%,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工程技术队伍,在产品研发方面,采用CAD绘图、三维造型、模拟仿真等前沿技术手段,不断追求智慧的无限提升,实现电器科技与生产工艺的完美结合,在工矿自动化设备领域不断创新,引领市场,成就经典。全自动CO2气体保护焊接、程控氩弧焊、数控模数加工、精密压力铸造、智能静电喷涂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保障了产品性能。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精湛的生产工艺,优良的制作技术,使得产品尽显一流品质。
众所周知,作为工业4.0的发源地德国,工业制造业水平世界。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在3年前开始实施了一项名为“工业4.0”的国家战略,这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目前,德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四、欧洲,经济总量占欧盟的1/3,是当之无愧的火车头。德国精密机械、制药、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都闻名于世,其产品以品质优异而著称。
联系电话:0392-3280885
手机:13603920885
邮箱:farvict@126.com
地址:鹤壁市 高新技术开发区 金山工业区 淇山路39号
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保障是德国特有的一种学生培养模式,即高校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理论学习在高校,实践培训在企业。学员在职业教育期间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不仅积累了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结束后即能投入工作。据统计,60%的德国年轻人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接受培训,确保了德国制造业的人才供应。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德国的发展模式可能值得称道。其经济增速始终名列前茅,战后很少发生经济金融危机;制造业实力强大,是目前全球大的贸易顺差国;财政收支平衡,金融体系稳健,房地产市场更是极少出现泡沫。从战后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德国具备经济增长强韧、制造能力强大、虚拟经济发展适度、社保与财政保持平衡这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工业4.0”确实已上升为德国的战略,所谓的德国工业4.0,事实上是德国政府3年前发布的10项未来高科技战略计划中的一个内容,是一项由政府投资2亿欧元,针对如何保证德国制造业傲立世界顶尖地位的“产业革命”计划,即在10~15年的时间里,通过“物联网”系统完成大生产,大程度地实现生产全自动化、个性化、弹性化、自我优化和提高生产资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全新生产方式,以实现革命性、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终目标。
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德国近年来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稳定保持在20%以上。高比重的制造业不仅创造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也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英、美、日等国家近年来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其中英国制造业占比已由1995年的19.0%下降到2014年的9.5%,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现象。
据统计,在德国制造业营业额中,27%以上来自于产品创新,德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3%左右,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之前,德国创新政策是扶持国家性的研究中心,进行重大项目科研攻关。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创新政策体现在创新聚集带上。各类型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组成开放性的创新网络,并根据各自的优势在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工作,可以选择与研究院所共同完成研究任务,也可以选择外包,将研发任务交给研究院所。这种创新模式更适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