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驾”二十年孕育的东风,柳工正快速步入新的高度。
而这一切,都不可缺少一个重要开端,又或是一部由“人”串起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缩略史。
仿佛一场轮回,一场从东到西,再自西向东的往复。
1958年,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迁厂广西柳州,成为柳工集团成立发展的前身。彼时大批东部沿海地区的员工拖家带口,西迁、扎根。而数十年后,柳工人又奔赴东线,开疆拓土。原物资部部长毛永岩,原籍无锡,是柳工元老之一,1959年来到广西柳工,此后便将泰半人生奉献于此。
柳工重返长江岸,重回我的故里建立基业,
我相信定会在长三角地区书写一幅壮丽画卷。
虽未能亲赴家乡,为江阴柳工的建设“挥洒汗水”,但和众多来自东部的柳工人一样,乡音未改的他,对于柳工东进之举寄予了厚望。
不负众望。如今柳工东线之征已历经20年。作为首战,柳工在领导团队的带领下蓄势而进、大胆创举,一举兼并原江阴交通工程机械厂,成立江阴柳工道路机械有限公司,完成了工程机械行业跨地域的次兼并重组。这一步是柳工东线战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局,也为偏安一隅的柳工后续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开拓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此,走上产业扩展快行道的柳工一鼓作气,在镇江、启东、常州、蚌埠、苏州等地相继发展,铺开了更大的东线网络。江阴柳工也随之发展,持续迭代升级路面机械设备,扩大产能,并在2010年正式更名为柳工无锡路面机械有限公司,品牌口碑和市场占有率均实现稳步提升。
20年发展历程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柳工人励精图治、不惧挑战、勇敢开拓的精神——是他们在为更宏大的柳工“盛景”前赴后继。作为柳工东进的“序曲”,从初建到逐渐壮大,柳工无锡公司的演变渐进,在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由无数柳工人串起的充满细节与情怀的历史。
破局
好的起点,便是成功的一半。
2000年,柳工发起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史上宗跨区域收购。同年8月,江阴柳工道路机械有限公司初立。在兼并前,江阴交通机械厂不过是隶属于江阴市交通局的一个维修和生产压路机的工厂,年产压路机100台左右。但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该厂早已出现严重的市场萎缩,濒临破产。
柳工控股后,面对当时的艰难,时任江阴柳工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钟春彬审时度势,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重新制定方案,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要寻求发展,产品是根本--——钟春彬深谙此道。他果断淘汰了原厂的17款产品,只保留了5款相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他还加大了压路机技术研发力度。凭借扎实的积累和持续的创新,经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原厂产品技术落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进。
到2004年,江阴柳工不仅完成了对JC、JC-1、3YJC系列压路机产品的第二次升级换代,还自主研发和推出了CLG614、CLG616、CLG618、CLG620、CLG621、CLG624等多款新品。其中运用的带同步器换挡的变速箱以及倒置结构使维修性大幅提升,一时间成为机械驱动压路机行业的标杆,引得各大制造企业竞相模仿。
在销售模式上,钟春彬也有着清晰的方向。为快速改善原厂的营收状况,他将江阴柳工的销售模式从原有的按用户订货组织生产的直销模式,转为通过柳工的销售网络进入全国市场,使产品销售量大幅度增长。截至2007年,江阴柳工的压路机产销量就从不足100台提升至800余台,销售收入更接近亿元。
种种提升和转型,不仅得益于钟春彬的产品和营销策略,还得益于他对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视和潜移默化的推动。“搭班子”“定方向”“理思路”“推行动”,常年频繁往返于江阴和柳州之间,钟春彬“一身转战三千里”的身体力行,让彼时的江阴柳工快速调头向上,为日后的惊人一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急攻
有了前期的铺垫,柳工的东线长跑进入了关键“加速期”:无论是在技术、产品、生产制造还是市场开拓上,这时的柳工都在“跑步前进”。
迁址,是2005年起江阴柳工重大的事件之一。为满足快速扩张的市场需求,提高产能,时任总经理耿发主导,将江阴柳工从原先占地40多亩的厂区迁出,搬至占地150亩的新址。
新厂区建有23000平方米的联合厂房以及更具优势的调试场地,另有全自动的结构件喷丸线、板材预处理机、整机油漆线等一批更先进的制造工具。
新厂区的应用加大了产能优势。
此外,耿发还带领技术人员持续丰富、完善产品线,同时致力于压路机制造工艺的研究与改进。在他的努力下,柳工突破多项制造技术瓶颈,产品可靠性实现了极大提升——至此,柳工为中国路面设备领域再添一个深厚的“技术标签”,而路面设备领域亦迎来了又一位极具实力与潜力的参与者。
国内市场打开局面,国外市场亦崭露头角。凭借愈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江阴柳工也走上了进军海外之路。2006年,江阴柳工即实现出口压路机100台。出口量甚至与柳工控股前的年产量持平。
截至2007年,江阴柳工设备年产量已相当于柳工控股前的8倍,销售收入翻了5倍,资产总额也从不足3000万元猛增至9000万元。
蓝先阳,2007-2012年任总经理一职,是为产品品质和制造产能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另一位“关键先生”。他率先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宝泰克技术,以此改良当时的柳工压路机产品。终,柳工压路机产品不仅实现了“提质”,即第四代产品的升级,其“增量”也在同步提高——随着新生产基地的投入运行,至2010年,江阴柳工产能已突破3000台,且实施了日均衡生产,日产能从4台提升到14台。
也就在这一年,江阴柳工创建10周年之际,江阴柳工被正式更名为柳工无锡路面机械有限公司。
在蓝先阳任职期间,柳工无锡公司创下了历史的销售业绩,连续突破2000台、3000台的大关;海外业务也进一步扩大,海外销售占比一度达到55%。自此,柳工无锡公司成功位列路面机械设备行业前三。
扎根
如果说,2005-2012年间的柳工无锡公司,经历了“从小见大”的成长过程,2012年以后,它则真正走上了“由大到优”“由大至精”的道路。对此,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吴小丰曾说道:“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柳工深知,我们可以靠代路面产品掀起声势,喊出声量;但要反转市场,实现领军,需要2-3代的产品积累。”
言如其行。在土生土长于无锡的管理者吴小丰的主导下,柳工开始主动寻找“更硬的骨头”,而第五代E系列压路机产品研发就是个代表。2014开始,历经2年“全速”“全力”推进,柳工E系列压路机成功下线,并在2017年实现了全部切换。
除此,吴小丰还帮助完成了对涂装线、装配线的改造升级,这使生产的安全、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产品的研发、制造外,她还进一步拓宽产品线,让摊铣产品落户江阴。自此,柳工无锡公司开始从单一的压路机产品供货商向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成套供货商的角色转化。这一系列举动使柳工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并让柳工进入了国内一线品牌行列。可以说,E系列设备的推出,对于中国路面设备行业而言,堪称又一个重要时刻。
即便彼时正在经历着全球产业的低谷,但海外市场战略上,吴小丰依旧坚持“国际化”,带领柳工无锡公司继续拓展,并于2017年,首度实现了压路机在印度的本地化生产。
临近“十三五”收官以及“十四五”开年,现任总经理谭佐州将科技创新、技术、产品、制造、服务品质放在首位。他在任至今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柳工无锡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持续稳中有升,居中国路面机械设备行业第二位。
同时,持续完善、扩充产品线,将柳工打造成为真正的路面施工全套解决方案供货商,也是谭佐州一直以来努力坚持的方向。截至目前,柳工无锡公司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高品质为宗旨、以率为目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并自主研发形成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轮胎压路机、静碾压路机、小型养护机械、摊铺机、铣刨机七大系列产品。这些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道路路基压实、路面面层施工、道路养护三大施工板块的有机结合,使公司具备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道路施工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
扩展
柳工无锡公司的建设,是柳工产品线延伸战略的首次尝试。它的成功,提振了柳工东线全面进发的信心与斗志。
距柳工无锡公司创建时间近的一次,即2003年成立于镇江的江苏柳工机械有限公司。在这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小型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柳工创造了更多“奇迹”。
一建立,江苏柳工就打破多个行业记录——仅用时150天便推出了首台装载机,8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小型机械产品批量化生产并投放市场,从正式投产到一举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环境保护体系一体化认证审核也不过9个月。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江苏柳工极具特色的“年轻化”——初撑起江苏柳工整个创立过程的只有7名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人——这在当时甚至成为不被行业看好的重要因素。
而如今,这7名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年轻人”,成为柳工乃至行业为人敬佩的“七匹狼”,更化身柳工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闭海东、梁伟森、秦建明、邢军、赵京星、向光辉等。
彼时,要将一座几十米高的土石山和一片不规则的淤地变为小型机械产品研发、生产基地,过程繁杂、琐碎又耗费心神:需要与当地政府部门接洽,办理工商、税务及相关手续,进行土地定位,对水、电、通信进行立项审批,招揽人才和确定发展方向等。
但这一切都没有让“七匹狼”退缩。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凭借“智慧、果敢、团结、纪律”,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迅速为江苏柳工打开局面——2003-2005年,短短2年时间内,江苏柳工就实现销售收入3.28亿,销售整机突破2500台,这使其销售收入增长率及市场占有率均为行业。目前,在小型滑移装载机、轮式装载机、挖掘装载机等领域,柳工已成为行业中为强劲的竞争者之一。
20年积淀,时间不仅没有改变柳工的初心,反而让这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在布局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更加笃定而自信。20年的砥砺前行,正是这样一批敢闯敢拼、积极进取、有战略远见和创新变革的柳工人谱写的柳工东进乐章。未来可期,柳工下一个20年的蓝图,已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