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2022年,风电产业规上产值达到60亿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9.5亿千瓦时;2025年,风电产业规上产值达到70亿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0亿千瓦时。
发展目标
聚焦新区氢能、新能源汽车、风电以及智慧能源与储能、特色优势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培育企业龙头,加大产业空间集聚布局,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高地。到2022年,新区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406亿元,到2025年,打造氢能、新能源汽车、风电以及智慧能源与储能产业集群,新区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612亿元。
到2022年,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7亿千瓦时以上,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100万千瓦,新能源电力消费比重达到9%。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量达到50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300万千瓦,新能源电力消费比重达到13%,绿色低碳、节能、多元互补、智慧互联的现代能源体系逐步形成。
同时,在风电布局方面,在古镇口核心区周边东部深远海域以及藏马山周边重点发展风电利用,强化陆海风电产业上下游联动集群发展,打造国家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示范基地。
发展重点——联动发展陆海风电
统筹新区内风能资源、能源需求,有序推进陆上分散式风电开发,以海上风电项目为突破口,推动风电开发应用走向深远海,助力新区打造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和海洋经济国家合作先导区。依托风电机组、塔筒等风电装备及关键部件产业基础,促进风电装备产业走向集群化、高端化,推动形成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开发利用、运维服务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条。加速风电与各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海上风电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基地。
推进陆海风能开发利用。坚持消纳优先、陆海统筹,加强就地利用,推进六汪镇、铁山街道等区域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发挥新区海洋优势,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尽快获批建设,并配套建设10%储能项目,依托该项目加强高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技术研发,围绕风资源评估、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控制运维等重点环节加强布局,推动下游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
打造风电装备及应用产业集群。以高端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围绕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等重点环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独立创新、联合创新,培育风电装备龙头企业,主轴承、主控系统、液压系统、变压器、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领域加快布局集聚,鼓励支持企业本地配套,加强在智能自动装备、大尺寸叶片、控制系统、风电机组设计和工艺改进、叶轮捕风能力和风能转换效率方面的技术研发。以需求为导向,依托新区雄厚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研发海上风电装备运维船等具备市场潜力的装备及技术,培育风电装备细分市场行业龙头。以中枫丹风力发电机零部件项目等装备制造项目以及大唐、国电、国华等风场运营企业为依托,做强中下游风电机组、零部件生产及应用,结合新区分散式风电规划,引导开发运营企业加强与本地企业在风机及零部件采购等领域加强合作,加大本地化采购,提高本地配套率,促进新区风电产业集群式、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促进风电融合创新。促进风电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重点依托分散式风电开发项目加快区域智能微网建设,形成区域良性循环;结合海上风电开发项目,研发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海上风电场集群运控并网系统,建立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平台。推动风电产业向、智能、自动方向发展,促进风电并网消纳,降低本地弃风率。同时,开展海上风电与海上养殖、风能制氢、智慧能源、储能、物联网以及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示范,探索风电海水淡化(分离式)以及风力直接驱动海水淡化(耦合式)项目的商业化、规模化运营,大限度发挥海域资源效益,实现海上风电开发应用智慧化管理,培育壮大海上风电产业链。选择无人岛规划建设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集成以海上风电为主的多种新能源,探索海岛新能源综合供给模式。
依托大唐、国电等风电场开发运营项目和风机、塔架等装备制造项目,围绕分散式风电及海上风电开发利用,重点引进叶片、风塔、减速器、风机等设备、核心零部件以及创新融合发展领域知名企业和分散式风电开发运营企业。
重点工程
数智赋能攻坚工程方面,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及能源互联网建设,打造互联互通、智能的现代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分布式能源与智慧能源及民生改善工程、智慧城市等协同发展。
同时,围绕新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分布式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分布式能源多元化布局,培育壮大本地新能源开发建设及管理运营企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运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方面,在风电关键技术领域,支持风电装备产业向大功率、智能化、循环化方向转型提升。提高发电机、齿轮箱、大尺寸叶片以及精密轴承、控制系统、变流器、变桨、偏航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能力,掌握发电机高性能控制技术、风电场群智能运维技术,提升大型风力机组的总体设计和载荷计算能力。加强8兆瓦、10兆瓦及更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发生产。研究风机主设备循环化改造、叶片回收再利用。在风电机组、塔筒、海缆等设备维护以及风机检测及试验、叶片检测、传动链检测、海缆检测等方面,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研制海上风电设备运输船、吊装船等施工维护装备。推进风电机组一体化集成设计、深远海远距离输电技术、漂浮式等新型风机基础等领域研发和示范。
产业融合升级工程方面,开展综合能源试点建设,推行“零碳新城”计划。开展“光伏+氢能”、“风电+氢能”能源利用模式,研究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提高转化效率及技术稳定性,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发展。
“风电+”。加速风电与风能制氢、智慧能源、储能、物联网、旅游以及海水淡化融合发展,打造智能风电产业集群。依托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融合智慧能源、储能等产业,推动区域智能微网建设产业化、规模化。支持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波浪能、潮流能及海上风电装备等融合发展,打造海上风电融合示范产业基地。
应用示范引领工程方面,聚焦氢能、海上风电、海洋能、地热能、智慧能源及储能等新能源发展新兴领域,依托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创新示范项目建设,逐步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通过试点示范统筹引领智慧能源规模化建设。推动光伏、风电、储能等在“风光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及农业、渔业、建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多元化应用。在开发建设大型新能源产业项目尤其是海洋能、海上风电项目的同时,注重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估,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同时,围绕岛礁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建设海上能源岛全国试点,通过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海洋能、可再生能源制氢以及储能等模式,为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行探索和示范。拓展优势光伏产业及风电产业在更多生产、生活场景应用。
保障措施
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在新能源电价补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新能源应用消费市场培育等方面加强专项政策支持。
支持本地高校设立新能源产业相关学科和专业,鼓励校地企合作办学,多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批新能源专业领域的紧缺人才、高端技术人才、领军人才。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技术、政策研究机构,突出创新领军人才引领,不断提升产业人才效能。
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候投融资合作平台,打造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西海岸新区模式。发挥三峡阳光(青岛)清洁能源等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在氢能、海上风电、海洋能等新能源领域投资一批重点项目,助推新区新能源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融入国内外市场,参与国内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资源开发与合作,力争建立更多长期稳定、价格合理的海内外能源供应渠道。
原文如下: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基础 2
(一)氢能产业生态加速布局 3
(二)新能源汽车业稳步壮大 3
(三)风电应用与装备业并进 4
(四)光伏资源利用初现规模 4
(五)智慧能源与储能有突破 4
(六)其他新能源应用更深入 5
二、机遇挑战 6
三、总体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四)空间布局 10
四、发展重点 12
(一)集聚发展氢能产业 12
(二)聚焦发展中高端新能源汽车 14
(三)联动发展陆海风电 15
(四)创新发展光伏产业 18
(五)融合发展智慧能源与储能 19
(六)突破发展其他新能源 21
五、重点工程 24
(一)基础设施先行工程 24
(二)数智赋能攻坚工程 25
(三)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26
(四)产业融合升级工程 28
(五)应用示范引领工程 30
六、保障措施 32
(一)加强组织保障 32
(二)加快改革创新 33
(三)提升人才效能 33
(四)集聚产业投资 34
(五)深化开放合作 34
前言
新能源产业作为具有战略性和先导性的新兴产业,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目前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融合、多元化应用等方面迈进。“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的关键新时期,是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机遇期,也是西海岸新区深入践行国家战略、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实现率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新能源发展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青岛西海岸新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岸,包括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其中陆域面积约21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内,处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核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优势,是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欧亚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为促进新区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实现绿色高质发展,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国家能源战略部署以及《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等文件精神,以2020年为基期,以2025年为目标规划期,制定《青岛西海岸新区“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基础、机遇挑战、总体目标、发展重点、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六个部分,涵盖氢能、新能源汽车、风电、智慧能源与储能以及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质能、LNG冷能、抽水蓄能等其他能源领域,是“十四五”期间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新区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高质量精准化“双招双引”,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成立新能源产业专班,制定《青岛西海岸新区新能源产业推进工作方案》,突出“大企业引领、好项目带动、产业链延伸、新技术应用”四大抓手,全面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氢能、新能源汽车、风电、智慧能源与储能以及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与装备领域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新模式加速涌现,产业规模及应用规模稳步增长。
新区能源结构方面传统能源仍占主导地位,煤、石油、天然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达87%,能源消费结构近年来快速优化,电网变电站配置完整,具备良好的就地消纳能力,截止至2020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75.8万千瓦,发电量16.4亿千瓦时,新能源电力消费占全区电力消费比重12.1%。此外,新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雄厚的制造业配套基础可有力支撑新区新能源装备的发展,截止至2020年底,新区新能源产业64家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2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