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印发《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计划要求建设智慧能源。深化智能电网建设,提高从电厂、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直至用户终端的精细化管理和自动化运营能力。推进城市对输电、新能源、储能、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分布式优化调度。以智能电网为中枢,促进能源网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探索建设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信息双向流动,逐步形成以电力流为核心的能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支撑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等业务。
全文如下: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8〕70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智慧江苏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网络强省战略实施纲要》,推动实施《“十三五”智慧江苏建设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网络强省建设,高水平建设智慧江苏,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突出“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民生”“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实施“12345”行动计划,即构建一个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实施大数据应用推广和云服务提升两大计划,打造智慧江苏门户、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三类云平台群,围绕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普及智慧民生应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四个重点方向,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政务服务能力优化、智慧城市治理创新、民生服务便捷普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等五方面工程,着力建设更高水平、更有优势、更具活力的智慧江苏,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聚焦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科学量化效能目标,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格局。
需求导向、创新服务。立足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和运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配置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促进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各类创新。
以人为本、惠民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智慧江苏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应用智慧手段提供多样化、普惠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使城乡居民共享智慧化建设成果。
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牢牢把握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辩证关系,坚持依法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提升技术能力,形成与信息化发展相协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三)总体架构。
智慧江苏建设的总体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展现层等四个层次和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两个体系。展现层通过整合各种渠道,为市民、企业、管理服务者、管理决策者四类服务对象提供统一的访问和交互入口;平台层通过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融合性服务应用,实现管理端的有序协同和服务端的有效反馈;数据层通过建设各类数据库、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基础设施层通过集约化建设和云服务方式,合理灵活地分配基础设施资源。遵循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构建智慧江苏标准规范体系,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框架和面向各重点领域的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打造涵盖技术、设施、管理、法规的智慧江苏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态势感知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重要数据资源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控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创新发展服务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下,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协调推进,各市、县(市、区)成立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机构,协同抓好智慧江苏建设行动计划的分工落实。
2﹒优化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组织信息化和信息技术领域院士、学者、企业家等业内专家,对智慧江苏和地方智慧城市规划设计、项目立项、工程建设、推进实施等开展咨询和指导。发展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3﹒完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智慧江苏建设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统计监测、管理评估和运营保障体系。开展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旅游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制定发布智慧城市、智慧服务门户、重点行业智慧化等建设指南,组织智慧江苏标准和建设指南实施推广工作。
4﹒建设创新中心。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重点领域,面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组建智慧城市、特种机器人、物联网与传感器、工业互联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引领行业发展。
5﹒推进工程示范。围绕企业服务、便民服务、社会治理、智慧城市等方向,联合省有关部门共同建设一批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创建一批智慧江苏示范工程,形成智慧江苏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6﹒创新运营模式。加大各级财政对智慧江苏建设的投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探索采用公私合作关系(PPP)、服务外包等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建设运营和管理服务水平。
7﹒加强评估考核。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规划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进行量化考核,并总结推广一批典型作法和成功经验。
(二)实施大数据应用推广计划和云服务提升计划。
1﹒大数据应用推广计划。重点实施大数据新兴业态培育工程、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经济运行大数据工程、智慧交通大数据工程、警务大数据工程、市场监管大数据工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工程、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食品药品大数据工程、环境保护大数据工程、审计大数据工程和安全生产大数据工程。实施政府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建设全省统一的“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2﹒云服务提升计划。面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推进政务服务云化,建设完善政务云、医疗云、教育云、交通云、水利云、警务云、市场监管云、信用云、国土资源云等一体化云服务平台。以推动云计算创新应用为重点,建设工业云、企业云和中小企业“e企云”。大力推进“企业上云”计划,实施工业云平台示范应用、星级“上云”企业建设、云服务体系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互联网+先进制造”特色基地建设等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提升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支持建设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企业云服务平台,鼓励重点企业建立协同研发设计云服务平台,推进无锡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
(三)打造智慧江苏门户云平台群、政务服务云平台群、民生服务云平台群。
1﹒智慧江苏门户云平台群。聚集省级公共服务大数据资源和各类应用,继续推进智慧江苏门户、智慧江苏APP、智慧江苏微信小程序等载体建设,支持各设区市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型智慧门户建设,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智慧江苏平台投入,鼓励平台进一步创新市场化运作与合作模式。推动智慧江苏门户平台面向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等领域,完善客户互动服务功能,增强智慧服务体验,持续探索和深化跨平台、跨区域、跨领域应用,加强平台与江苏政府网站群、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的深度融合,推进“多屏联动”,打造全景式、全覆盖的省级公共服务平台。
2﹒政务服务云平台群。争创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示范省份,建成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端一号一码”,打造纵横全覆盖、事项全口径、内容全方位、服务全渠道、用户全参与、资源全共享、各级全衔接、跨区全支持、过程全监控、考评全实时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着力破解身份认证、数据共享、在线支付等瓶颈难题,实现身份证、驾驶证和其他证照的电子化,实现“证件上网、网上认定”。将全省政府网站打造成更加全面的政务公开平台、更加权威的政策发布解读和舆论引导平台、更加及时的回应关切和便民服务平台,着力构建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网站群体系,加快建成整体联动、惠民的网上政府。
3﹒民生服务云平台群。深化“互联网+民生服务”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社保、教育、交通、旅游和信用等新兴服务,推动互联网向民生服务领域渗透。开展智慧江苏医疗健康云建设,打造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规模化、集约化、集中式建设平台。启动建设智慧江苏社保云,打造省市一体、共建共享、按需分配的人社云平台。推动智慧江苏教育云建设和应用,提升教育优质资源统建共享能力。加快建设智慧江苏交通云,推动交通业务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开展智慧江苏旅游云建设,打造“水韵江苏”旅游品牌。加强智慧江苏信用云建设和应用,打造公共信用信息政务应用和社会服务平台。
(四)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
1﹒宽带网络。加快推进网络强省建设,城镇和农村家庭宽带基本达到千兆接入能力,实现4G无线网络全省城乡全覆盖。支持5G技术研发和布局,率先实施5G实验和商务服务。鼓励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窄带物联网协同应用,大力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国家未来网络重大基础设施(CENI)建设工程。
2﹒下一代互联网(IPv6)。加强下一代互联网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创新,完善IPv6技术标准体系。推广移动和固定网络终端的IPv6应用,实现网络全面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优化流量调度能力。强化IPv6网络安全能力建设。
3﹒窄带物联网。加快发展窄带物联网(NB-IoT)低功耗广域网技术,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视频监控网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运管平台,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
4﹒功能性信息基础设施。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区域大型数据中心,支持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灾备中心和安全认证中心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布局和升级改造。
5﹒公共基础数据库。加快数据资源归集,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建立基础信息资源动态更新机制,不断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库,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库。
(五)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1﹒国土资源云。推进“时空信息云”“国土资源云”等工程建设,统筹整合全省基础设施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资源、业务应用与服务体系,推动基于多规合一的“一张图”建设,推动“天地图·江苏”提档升级,实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智慧化、可视化、协同化。
2﹒智慧城管。建立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城市管理体系,扩大城市管理可视可控范围,强化城市公共设施精细化管控、公共安全应急预警、执法管理监督、环境卫生监测等方面的管理效能。
3﹒城市大脑。支持南京、苏州等有条件地区先行探索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整合城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数据,接入通信运营商、基础设施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等社会数据,形成城市大数据,通过对终端信息的全面感知和数据处理,构建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图”。
4﹒智慧能源。深化智能电网建设,提高从电厂、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直至用户终端的精细化管理和自动化运营能力。推进城市对输电、新能源、储能、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分布式优化调度。以智能电网为中枢,促进能源网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探索建设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信息双向流动,逐步形成以电力流为核心的能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支撑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等业务。
5﹒智慧水利。建立智能感知体系,全面监测水利基础信息,提升水利感知监测管理能力。完善水利信息发布制度,增强信息资源管理服务能力。建成水利云及水利展控中心,加快智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水利部门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异常事件预警预报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6﹒智慧住建。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推广应用,推进传统建造模式向设计三维化、构建部品化、施工装配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定制化转变。推动节约型城乡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的预测预警、形势分析能力,打造“智慧监管”的建设管理体系。
7﹒智慧财税。依托“金税三期”“金审三期”等建设成果,合并财政、税务相关经济税收数据和重点企业数据,分阶段逐步实现财税数据的升级完善。建设智慧财税云平台,实现更多税务事项的“统一入口、统一提交、分拣落实、统一反馈”。通过对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等数据共享交换和数据分析挖掘,为地方经济运行提供决策参考。
8﹒智慧市场监管。建设和完善市场监管信息库,打造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提高政府市场监管效能。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服务大数据中心,实现精准监管和智慧服务。建设和完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苏)、江苏省市场监管信息平台、重要产品安全监管与追溯等专业系统,推进全省市场监管信息深化应用、部门共享和有序开放,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努力打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释放企业创新与市场竞争活力。
9﹒智慧应急防灾。构建以省智慧应急平台为枢纽,省、市、县三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的智慧化应急指挥体系,形成覆盖全部地域、面向不同群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立体网络,健全动态感知、智能监控、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加强气象及次生灾害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六)加速普及智慧民生应用。
1﹒智慧教育。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和数据中心建设,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创新水平。
2﹒智慧文化。推动网络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出版、数字影视等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促进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等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利用“互联网+”改造出版、印刷、发行等新闻出版业和电影、电视、影院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多媒体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手机媒体等新型业务发展。
3﹒智慧人社。推进以大服务、大数据、大平台为主题的“智慧人社”建设,构建城乡网络覆盖、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应用融合的“大社保”体系。推动线上“一网通”、线下“一卡通”建设。完善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形势监测体系,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资源有序跨地区流动。
4﹒智慧民政。结合“金民工程”等国家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深化全省民政业务一体化应用,全面集成社会组织、救助、养老、慈善、婚姻、殡葬、未成年人保护等民政业务,实现协同联动。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构建覆盖城乡、信息共享、应用融通的“大救助”体系,促进精准扶贫、精准救助。
5﹒智慧健康。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优化就医流程、医患实时问诊互动,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医疗健康等新型服务模式。提升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水平,不断充实“互联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内涵,建设以居家社区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支持系统。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等相衔接的信息共享协同机制。
6﹒智慧交通。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数据采集、管控等基础能力,努力提升客货运输信息服务能力和行业治理能力,积极构建智慧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实时监测、精准服务和精细化管理。
7﹒智慧警务。构建以智慧情报、智慧侦查、智慧防控、智慧移动、智慧管理等“五大应用体系”和社会动态智能感知体系、智慧警务基础支撑体系、警务大脑智能应用体系、智慧警务安全防护体系等“四项关键支撑”为标志的智慧警务新体系,营造智慧应用新生态,建成智慧警务大脑,形成面向公安民警的“数据支撑力”、面向人民群众的“数据服务力”、针对犯罪分子的“数据威慑力”,全面提升智能感知、计算处理、实战应用能力。
8﹒智慧人防。构建现代化人民防空体系,实现防空警报信号报知、人员紧急掩蔽场所告知、防空知识和技能体验的泛在化、普适化,营造智慧人防新生态。形成科学的面向人民防空指挥人员的行动决策体系,面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防护能力。
9﹒智慧食品药品安全。构建集市场准入、动态监管、应急处置于一体,覆盖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的食品药品安全协同监管执法体系。通过食品和药品的追溯信息,实现食品药品生产记录可存储、流向可跟踪、问题食品药品可召回、储运信息可查询。完善企业食品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10﹒智慧环保。落实“263”专项行动,建立污染物排放与监控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部门协同”。推动环保大数据面向社会公众、民间团体等开放共享。构建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提升企业自我环境行为修复能力。积极探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网上交易。
11﹒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创新应用,实现对旅游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加强旅游市场线上线下营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信息集成化、服务智能化、营销精准化、创新多元化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12﹒智慧体育。建设全省体育信息服务网络、省级体育数据中心、省级智慧体育应用平台,实现核心数据集中整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的体育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全面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行智能化全方位、全过程健康管理。
13﹒智慧社区。推动江苏政务服务网和政务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向社区(村)延伸,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社区(村)全覆盖,促进社区政务及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动,逐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等“互联网+社区便民服务”,完善各类信息服务载体,探索社区服务O2O模式。广泛运用网络新媒体,规范开展村(居)务公开和协商民主。
14﹒智能家居。面向家庭生活、楼宇办公、公共空间等场合,融合照明管理、电器控制、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场景体验,开展智能家居应用试点。探索家居环境感知与远程控制、建筑节能与智能控制、公共区域管理与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与便民服务等方面的“智慧生活”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