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广东省中山市发布了《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建立现代能源保障体系,以保障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为重点,加快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供、天然气输送等重点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嘉明三期热电联供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天然气发电,鼓励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加大电网建设投入,推进城乡配电网、变电站等升级改造,建设区域智能电网试点工程。提升电网承接各类电源接入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油气管道保护和应急管理,提高能源安全储备保障能力。到2020年,天然气高压供应管道里程达230公里、供应能力达50亿元/年和消费占比达55%以上,电力装机容量超过637万千瓦。
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制定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明确“十三五”时期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项目。体现顺应时代潮流、彰显中山特色、符合基本市情、满足人民愿望的要求。规划纲要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空间调控、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章 发展成就与潜力
“十二五”时期是中山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市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率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取得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2016-2020),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和转型攻坚,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节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面对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影响,在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1%,2015年达3010亿元,人均GDP突破1.4万美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8:58:39.2调整为2015年的2.3:54.2:43.5。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改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至283.6亿元,年均增长10%。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良好开局,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企业达427家。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显著增强,2015年上市企业达49家,是2010年的3倍。
改革开放有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项目投资审批体制、商事制度、国有企业、财政、金融、价格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成为全省首批“三单管理”[三单管理:对于企业投资项目,投资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审批事项实行标准化清单管理,事中事后实行监管清单管理。]试点城市。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十二五”以来取消和转移各类行政权限310项、下放镇区158项行政审批类事项和1635项除审批外的行政执法事权。珠中江区域合作务实推进,与港澳台合作关系更加紧密,与欧美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合作不断深化。外经贸战略转型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33.11亿美元,2015年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比重提至45.6%。
社会建设彰显成效。“全民治安”系列工程、社区建设“2+8+N”模式走在全国前列,五次蝉联“全国社会治理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连续三次获得 “长安杯”。争创“法治广东建设示范市”成效显著,获得地方立法权。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率先开展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行动,成为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2015年提至36%,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参保率居全省前列。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11.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至1.53: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
城市发展上新台阶。“一主双核两副”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主城区首位度稳步提升,翠亨新区建设扎实推进,西北部、南部城市副中心规划基本完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8.1%。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港五区”[一港五区:“一港”指中山港,“五区”指中山港区、横门港区、小榄港区、黄圃港区和神湾港区。]协同发展的港口航运布局已现雏形,广珠城际铁路、广珠西线、翠亨快线等一大批重大交通设施建成投用,公路通车里程新增700公里,公路密度提至145公里/百平方公里。雨污分流工程加快推进,完成中心城区核心区主干道雨污分流主体工程。建成嘉明三期热电联供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能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有新面貌。建设更加美丽中山,成为全国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实施新一轮绿化中山行动,建成8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8.0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2.5%。空气质量持续优良,在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多次进入十佳。综合整治岐江河流域,岐江河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节能减排扎实有效,“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5.1%,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连续五年获全省总量减排考核优秀等次。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5%、98.1%。
“十二五”五年,是我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是我市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开启创新发展新篇章的五年;是我市城市品质加速优化,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的五年;是我市社会建设全面深化,社会治理能力取得新提升的五年;是我市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的五年。
第二节发展环境
纵观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国家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发展的前景仍然广阔,中山面临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将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新的区域投资贸易协定将重构全球贸易秩序,对国内贸易投资产生替代效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
从国内形势看,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十三五”时期,我国改革红利空前释放,要素质量有所提高,“双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三大战略加快实施催生新增长极。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比较优势弱化,高增长时期产生或掩盖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显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任务紧迫、压力较大。
从省内形势看,我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重大提升。“十三五”时期,我省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开始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新周期,但增长动力转换尚需时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以广东自贸区建设为引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粤港澳合作,争做改革开放排头兵。全面实施珠三角优化发展战略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珠三角东西两岸深度融合进程加快,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粤东西北发展全面提速,成为广东新的增长极。
从市内情况看,“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关键期,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面临难得机遇。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全面深入实施,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市动力转换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发展壮大,将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切实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随着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建设,珠三角东西两岸深度融合显著提速,我市区位优势大幅提升,与周边城市、港澳地区的合作将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新一轮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
——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依然较大。
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传统产业主导型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对经济发展支撑不足,亟需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动力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镇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足。
特殊的“市-镇”管理模式,形成了齐头并进的镇区发展格局,镇区重复建设、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对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不足。亟需加大全域中山统筹协调力度,创新城镇体系组织模式,重构发展新空间。
——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不够开阔。
我市对外开放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外贸出口直接面向海外市场的渠道不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大幅放缓,企业海外经营管理能力、风险应对能力不强,对外交流合作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制约了我市对外开放水平和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加快构建全球视野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