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发布了《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建设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热源项目和供热管网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古交兴能电厂、大唐太二电厂、太钢电厂、瑞光热电厂、嘉节燃气热电厂、华能东山燃气热电厂等项目建设,由远郊常规热电联产及工业余热承担基础负荷,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承担尖峰负荷,现状大型燃煤热源厂作为备用热源,其他清洁能源供热为补充。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焦化、煤化工强强联合,逐步形成煤—电—化、煤—焦—化、煤—电—材等以煤为基综合发展的企业或集团,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小火电机组,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工程,加快建设大容量、高参数和低热值燃料大型坑口火力发电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和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全文如下: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太原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太原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是全面推进法治太原建设的关键阶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充分考虑环境变化和趋势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五句话”总要求,不断开创我市发展新局面,努力实现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率先发展。
节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事业都有新的进步。2014年9月以来,在新的省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对太原“六个表率”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委“五句话”总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成并保持“三个高压态势”;以抓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批重大民生项目、一批重大不稳定因素化解、一批重大改革事项等“五个一批”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实施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金融振兴“三个突破”,着力推动城中村改造、省城环境质量改善、开发区拓展、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781.35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2735.34亿元,年均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38。48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274.24亿元,年均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916.4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25.61亿元,年均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825.8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40.80亿元,年均增长13.3%;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79.12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06.77亿美元,年均增长5.8%;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除2011年上涨5.4%外,2012年至2015年都在控制目标内;城镇化率2013年已达到84.12%,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7:44。1:54.2调整为2015年的1.4:37.3:61.3。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连续五年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由2010年的70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87亿元。工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新兴接替产业投资和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投资和增加值的比重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业跃居太原工业大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44。6%,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园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主动顺应消费需求升级,发展和培育总部经济、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产业,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落地太原,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6%,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金融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步形成。旅游业健康发展,旅游总收入由2010年的23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88.35亿元。科技投入稳定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公共科技服务日趋丰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我市被确定为全国42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大西铁路客运专线(太原-西安段)、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太原铁路南站枢纽建成投运。城市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建成中环快速交通体系,标志着太原步入立体交通时代。提质改造府东府西街、建设路、并州路等为代表的一批城市主干路网,累计新建改造主次干道200余条、背街小巷微循环350条,总计实施里程520余公里。太原被列为国家首批“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建成公交专用道126.8公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运行,建成服务点1285个,投放自行车4.1万辆。结合城市道路改造,配套实施供热、供水、供气、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防洪防汛、污水处理等一批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汾东商务区等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进展顺利,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加快。不断加大县乡交通建设力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完成1014个建制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共计7307公里。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快速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5%,超过国家标准3.5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力推进“五大工程”,全面实施“五项整治”,省城环境质量改善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不断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大力取缔、关闭和淘汰落后产能,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9.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23.6%。全面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市区五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拆除燃煤锅炉1900台左右,拔掉“城中村”黑烟囱3.9万根,累计关停污染企业322家,涉煤和水泥行业基本退出主城区。共淘汰老旧机动车和黄标车21.67万辆,更新清洁能源公交车1200辆。市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累计下降20%左右,2015年市区优良天数230天,较新标准开始执行的2013年增加68天。汾河太原段水质进一步改善,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6.02%提升到23%。新建一批公园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0年的36.8%提高到2015年的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59平方米增加到11.56平方米。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财政支出向民生方面倾斜,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全部支出的82.5%。推动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727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26元。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54.09万人,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实施“百校兴学工程”,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875所。实施“百院兴医”工程,47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府效能,充分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积极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多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化煤焦公路运销体制改革,取消了部分行政授权。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0年的842.5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71.53亿元。完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深化政银企助保贷制度,为企业发展“施肥增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全方位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新三板”上市企业达到20家,创业板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国企、财税、工商登记、医药卫生、公务用车等方面改革取得新成效。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着力构建并规范政务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对接“一带一路”,联系京津冀,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中博会、农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外贸进出口总额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跨境电子商务起步发展,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基地投入运营。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着力抓好一批重大不稳定因素化解,按照“属地属事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类分项、分层分级落实化解责任,从源头上控制和化解不稳定因素。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坚持抓小抓早抓苗头,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各类问题,加大对票据诈骗、非法集资、高利贷、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的活动查处力度,有效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平安省城”建设,持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切实增强了全市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好转,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全面加强各行业各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消除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