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内蒙古呼和浩特发布了《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在保障首府经济社会用电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电力外送,着力发展大中型热电联产,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结合国家规划的蒙西至湖南、江西,呼和浩特至张北电力外送通道,推动北方和林电厂二期工程、大唐清水河一期工程、武川风光电基地等大型外送电项目进入通道并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中电投蒙西公司赛罕热电厂、京能盛乐热电厂二期、金山热电厂二期等大中型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在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配套电源项目,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全市电力装机规模由“十二五”末的1050万千瓦增长到1600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1170万千瓦,风电装机16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50万千瓦。全市外送电力300亿千瓦时,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力能源输出基地。到2020年,新增新能源电力装机188万千瓦。全文如下:
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对于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蓝图
节 发展条件与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打造两个一流、推进三个建设、实现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1850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3090.5亿元,可比价年均增长9.7%,五年连续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万美元提高到1.6万美元,成为个突破10万元大关的西部省会城市,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26.8亿元增加到247.4亿元,年均增长18%,高于GDP增速8.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58.6亿元增加到1353.5亿元,年均增长12.3%,翻了近两番,总量多年保持全区首位;固定资产投资由881亿元增加到1618.6亿元,年均增长17.9%,五年累计完成7193亿元,是前11个五年计划投资总量的1.5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5174元、8746元提高到37362元、13491元,年均分别增长10.6%、11.5%。始终保持“两个同步”,2015年末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7,达到小康指标要求。建设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被列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验收,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考核,《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实施,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4.9∶36.4∶58.7演进为4.1∶28.0∶67.9,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制定并实施了现代物流、云计算、金融业、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12个新型服务业态发展规划,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用“四个一批”指导思想改造升级工业经济,绿色食品、电力、光伏、现代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五大基地”建设走在全区前列,总投资825亿元的庆华煤基清洁能源多联产项目取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函,伊利、蒙牛两大乳企分列全球乳业 20强第10、11位,电力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达1050万千瓦,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实施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草产业基地等重点工程,首府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型,蔬菜保护地种植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2.9万亩;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由不足50% 提高到97%;苜蓿草种植面积32万亩;各类农牧业龙头企业267家,实现销售收入1287亿元。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兴起,三大电信运营商云计算项目已部分投入运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一批IT企业相继入驻,云计算服务器达到66万台。民营经济发展活跃,企业主体数量年均增速达到20%。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降低达11%。
——城乡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更趋合理完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7.5%、52.0%,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74平方公里扩展到260平方公里。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首府城市建设史上单体投资大的二环快速路全线贯通,呼朔(晋蒙界)出区高速公路、国道209线和林至清水河段一级公路等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建成通车,基本实现首府至旗县按一级公路标准相连通。全长44公里环城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建成,“引黄入呼”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出城口改造、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等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地铁建设项目已顺利开工,机场搬迁工作取得有效进展。万达广场、海亮二期、维多利摩尔城等城市大型综合体相继建成,成为提升首府服务功能的重要商业载体。对市区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天然气、热力等供应能力和污水、垃圾等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管理日趋科学,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有效进展,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个全覆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改造789个村(行政村所在地村520个),完成投资98亿元,覆盖人口占农村常住人口的67.8%。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进入“十二五”以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中幼林抚育等国家重大修复工程和项目,开展了防护一川(土默川平原区)、修复两山(大青山和蛮汗山区)、绿美三线(公路、铁路、河流水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建设体系,城市宜居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城市绿地率达到34%,森林覆盖率达到24.9%,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节水工作取得突破,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示范城市。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有效发明专利量均居全区,首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学均衡发展取得进展,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强化。新建、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蒙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社会事业工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学难”“入园难”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体系和综合减灾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健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实现新的提升。社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以网格化为主的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升。
——民生与社会保障水平得到加强。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8%以下的较低水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五年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18.8 亿元,投入救灾资金9091.2万元,救助受灾群众约38.6万人。廉租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低保家庭住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五年累计减贫11.95万人。双拥工作成效显著,连续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健身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比重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向更加富裕的小康迈进。
——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3大类6方面135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行政权力事项由原来的9547项减少到5429项,降幅达43.1%。在全区率先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交易秩序。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预计全市累计利用区内外资金3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6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被纳入为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计划、万里茶道申遗节点城市、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等,为下一步打造“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打下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法治呼和浩特建设深入实施,全面依法治市开启新征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坚持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统筹发展与稳定两件大事,始终保持首府社会和谐稳定大好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社会建设成就好、人民群众实惠得到多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市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的时期之一。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谱写了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建设新篇章,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