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建成湘东南部煤电能源基地,稳定火力发电、煤炭、天然气、燃油等传统能源生产和供应。全面改造升级城乡电网,规划新建、扩建11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15座,35千伏变电站5座,满足株洲地区负荷增长的需求。分批完成1742个村组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理顺农网管理体制。加快“气化株洲”进程。扩建改造天然气管网,加快推进醴陵至炎陵天然气长输管线项目建设。加快煤矿重组和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逐步提高新能源比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扎实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抓好清洁能源推广、工业废气治理、建筑施工扬尘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加强电力、水泥、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治理。全文入下:
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株洲市委关于制定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了《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任务、发展保障,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篇 发展目标 实现“三个率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深入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在新常态下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时期。
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为重要、很不平凡、富有成效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三个率先”总目标,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四大攻坚战”,着力实现“五个新突破”,总体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节 “十二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大关,2015年达到2335.1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达到290.4亿元,年均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0%,累计完成7522亿元,是“十一五”的三倍;规模工业增加值迈上1000亿台阶,达到1086.8亿元,年均增长12.4%。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小康实现程度均居全省第二。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7:58.5:31.8调整为2015年的7.6:57.3:35.1,第三产业比重较2010年提高3.3个百分点。优势产业优先发展,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8%、11%、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4%。“五城四基地”全面推进,“中国动力谷”顺势而兴,工业集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园区发展综合评价整体排名升至全省第二,株洲高新区在高新区综合排名升至第28位。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7%,较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提高到52%,县域经济贡献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成功获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市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增院士1名,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科技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突破100项,成功自主研发全球首台储能式低地板有轨电车,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内首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交付试运。2015年全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79%;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16件,排名全省第二。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大力实施城镇扩容提质攻坚战,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5.5%提高到62%,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12.6平方公里扩大到137.9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建成面积由255平方公里扩大到337平方公里。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7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8倍。沪昆高铁、吉衡铁路和浏醴、醴茶等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长株潭城际铁路、莲株公路改扩建、湘江六桥、湘江七桥等项目加快建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铁路”,形成了“四纵三横”交通格局。芦淞大桥、神农大道、云龙大道、荷塘大道、迎宾大道等相继通车,市政道路网络不断完善。神农城、职教城、河西湘江风光带等一批重大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使用,城市水、电、气、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改善,解决了10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高标准农田72.8万亩。城乡环境不断改善。湘江保护和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有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取得重要进展,“三个基本行动”成效显著。全市关停企业47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95条,拆除烟囱452根,关停养殖企业529家,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281天。全面启动封山育林,全市森林覆盖率61.85%,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专栏1 城市名片
城市荣誉名片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高新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具投资价值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
试点示范
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国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点市试、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全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改革开放明显加快。重点改革取得成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突破,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02项减至122项,向园区下放权力62项,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完善市县乡三级政务中心建设,优化了审批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限。商事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市场主体成倍增长。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央企“三供一业”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基本建立,“营改增”等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土地管理、医疗卫生、集体林权等改革稳步推进。试点示范扎实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改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等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为株洲发展赢得了先机、增添了动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大“引进来”力度,各类招商洽谈会取得丰硕成果,成功举办第六届湘商大会和首届醴陵陶瓷博览会,在株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增加到40多家,累计引进外资35.3亿美元,引进内资1150.9亿元。加快“走出去”步伐,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全面启动,中车株机、时代电气、旗滨玻璃等一批企业走出国门实行海外并购、建立多个海外基地,全市累计境外投资4.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18.9亿美元,逐步形成了多点支撑、多方带动的开放格局。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全面加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5年,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万元、1.56万元,年均增长11.6%、15.3%。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8.6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10.8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从2010年的5.6%提高到21.9%。深入推进法治株洲、平安株洲建设和军民共建,获得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地市“五连冠”、民族团结进步“六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三次捧得“长安杯”。同时,统计、人防、移民、国安、质检、供销、气象、档案、地方志、对口支援、妇女儿童、残联、贸促等工作都有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