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了解到,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详情如下: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是石家庄市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依据《中共石家庄市委关于制定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旨在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总目标,深入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和工业强市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开创了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要务,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雏形显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40.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4%,占全省比重由2010 年的16.7% 提高到18.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万元,比2010年增加1.7万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78.5 亿元,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5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15%、18%,占全省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14.8%、12.4%提高到19.2%、14.1%。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中部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 71.5%,东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2%,西部生态建设步伐加快,绿色屏障功能日益突出。创新驱动能力快速提升,五年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338家。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9家,孵化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是2010年的4.5倍。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3家,比2010年增加84家。连续9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良性互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0.9∶48.6∶40.5调整到2015年的9.1∶45.1∶45.8。工业强市战略取得重大成就。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17.3亿元,年均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1%。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93.3亿元,年均增长10.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5%,成功列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10个试点。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7%,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达到504.8万吨,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实现阶段性突破,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对接成效明显。首农三元工业园、中国电子华北总部、中关村(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落户我市。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功能效应初显,会员单位达到245家。28个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承接功能逐步完善。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城区面积由469平方公里扩展到2206平方公里。深入实施“北跨”战略,大力推进正定新区建设,“一河两岸三组团”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城市供热、供水、地下管网及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正定古城保护十大工程顺利推进。县城面貌明显改善,省级以上园林县城达到11个。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1213个省级重点村改造任务,启动361个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农村危房2.5万户,解决了2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成功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3%,实现了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历史性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京石武高铁、正定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建成投用,西柏坡高速、京港澳高速改扩建、京昆高速石太北线通车运行。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8034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2624公里。新客站全面投入运营,周边路网连接贯通。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全部开工,30公里路段实现“洞通”。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累计建设农村公路6463公里。能源支撑能力稳步提升,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90万千瓦,建设改造10千伏以上线路4855公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及配套工程建成通水。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强力实施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六大攻坚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别是大气质量明显好转,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43天提高到180天。削减燃煤998万吨,压减炼铁产能158万吨、炼钢产能160万吨。压减水泥产能1850万吨,提前3年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淘汰黄标车20.25万辆。启动石钢、华旭药业等21家企业搬迁工作,10家重点企业完成搬迁。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大力实施环省会绿化、绿色通道、太行山绿化等重点造林工程和城区绿化、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工程,五年完成造林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5%,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集中实施滹沱河、洨河、汪洋沟、磁河综合整治和治污工程,河流生态修复能力初步恢复;对岗黄水库实施全面隔离防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28座,实现了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效能革命范围逐步延伸。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五年下降79%,“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6万户,比2010年增加25万户。国有企业改革效果显著,完成68家国有企业改制,22家监管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93.9亿,年均增长11.8%。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启动全过程财政绩效预算管理,落实“营改增”、出口退税、支持小微企业等政策。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市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达到112家。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完成420.9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64.8%。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家批复,石洽会、正博会、动博会、通用航空展等展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5年累计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68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3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4800亿元。“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188家企业对外投资,累计对外投资17.6亿美元,均创历史好水平。
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560.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2.1%,比201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076元和11600元,年均增长10.1%和13%。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0.2万人、282万人,比2010年增加65.9万人和63.4万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社会养老机构达到132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到32张,初步建立起高龄津贴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五年开工安居工程16.7万套,全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以上。稳定脱贫累计实现22.7万人。平安省会建设成效显著,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严重暴力刑事案件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六次入选全国幸福城市前十名。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成果显著。各县(市)、区全部通过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山区教育扶贫经验在全国推广。中高职衔接工作全面推进,地方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完成市图书馆、市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全市1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标准化“国医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全面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计生家庭医养扶一体化服务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国防动员深入开展,国家双拥模范城实现八连冠。援藏援疆任务圆满完成。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民防空、公益慈善、防震减灾、老龄、残疾人、气象、档案、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