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河南省发布了《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推进绿色煤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清洁支撑电源、以自我消纳为主的低热值煤发电和具备集中供热基础的大中型城市热电机组项目,新投产煤电机组装机1300万千瓦左右,全部燃煤机组实现超低排放。重点打造一批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一批太阳能集中发电项目,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700万千瓦以上。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以及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达标治理,推进工业锅炉及炉窑烟气脱硫、低氮燃烧和除尘改造,完善中小型高排放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或清洁能源替代,全面关闭排放不达标的燃煤锅炉。强化重点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雾霾严重的城市逐步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全文如下: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我省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章 发展趋势和环境
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谋划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快“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着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末全省生产总值37010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131元,五年新增14685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4427亿元,基本实现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009.6亿元,增长1.2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8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过13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万亿元,年均增长14.1%。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粮食年产量跨越550亿公斤、600亿公斤两个台阶,达到606.5亿公斤。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科学发展载体持续完善,产业集聚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4%,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街)加快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达到39.5%、提高8.9个百分点,高成长性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3%、提高15.5个百分点,装备、食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中西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85%,提高8.03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倍,研发中心数量翻一番,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现代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持续完善,中原银行等“金融豫军”加快崛起。林业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成效突出,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控制目标。
战略支撑更加坚实。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实验区建设“三年打基础”目标基本实现,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初步形成。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航线网络不断完善,旅客吞吐量达到17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40万吨;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取得突破,石武高铁投运,郑徐高铁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郑万、郑合、商合杭高铁开工建设,郑济、郑太高铁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郑开、郑焦、郑机城际铁路投入运营,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11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65公里,城际铁路17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05公里,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郑州成为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跻身全国十大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全省乡镇以上区域实现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全光网河南”建成。水利支持能力明显增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河口村水库完工蓄水,出山店、前坪水库及一批引黄调蓄工程开工建设。能源支撑能力稳步提升,疆电入豫等重大工程建成投运,电力总装机达到6800万千瓦,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启动,批试点部分群众入住安置区。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简政放权步伐加快,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近半,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省直管县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对10个省直管县(市)全面直管。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成投用并与国家平台贯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和省级统筹、即时结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企改革和战略重组有序推进,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持续深化,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商品、服务价格基本放开。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商事、水利、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进入历史好时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郑州、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成功配合举办上合组织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郑欧班列运营综合指标居中欧班列首位,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综合指标居全国试点城市首位,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开放平台不断完善,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全面推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优势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出口总额达到738.4亿美元,较2010年翻了两番多;五年实际利用外资661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超过3万亿元,均为“十一五”时期的3.3倍。在豫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84家、国内500强企业达到156家。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实施,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超过2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4%。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576元和10853元,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6%和10.1%。城镇就业累计净增7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新增451万人,实现省内转移就业超过省外就业的历史性转变。人力资源强省建设步伐加快,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计划实现预期目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五年分别提高55%和83%,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90%和133%。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37万套。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2%、提高30.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83%、提高18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2万张。改造农村危房100万户,规划内3630万农村居民和在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67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建成投用,公益性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免费开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平安河南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科学谋划特点突出、创新实践特色鲜明、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河南形象提升明显的五年。经过这五年的努力,我省发展的科学性明显增强、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发展后劲蓄积壮大、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光明前景。
尤为重要的是,这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与立足河南实际相结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全国大局与推动河南发展相结合,谋大事抓根本打基础;坚持顺应发展趋势与把握发展阶段相结合,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推进德法双治;坚持发展伟大事业与推进伟大工程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色,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这些经验是我省政通人和、事业发展的根系所在,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在“十三五”时期发展中坚持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