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了解到近日山东烟台下发烟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详情如下: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顺利完成“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以崭新面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我市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关键时期。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全市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明确改革发展方向,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凝聚社会共识,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章 我们所处的全新发展阶段
节 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
“十二五”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发展大势,稳妥应对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带来的压力挑战,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经济发展实现“三个跨越”:生产总值跨越5000、6000亿元台阶,2015年达到6446.1亿元,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越300、400、500亿元台阶,达到542.7亿元,年均增长17.9%;人均生产总值跨越1万美元台阶,达到1.5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8.5%和13.9%。县域实力不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个,比“十一五”末增加6个。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7.7:58.9:33.4调整为6.8:51.6:41.6,是全市服务业比重提升快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35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1.1%,比“十一五”末提高4.4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创新驱动步伐加快,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3%,累计获得省以上科学技术奖210项,创客空间、金融超市等特色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效。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4%,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1.2%,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3个和5.4个百分点。
区域板块加速崛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战略深入推进,形成“一极领先、多极崛起”重点区域发展格局。东部海洋经济新区,纳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全省蓝色经济“四区三园”范围,国内省级海洋产权交易平台建成运营。西部莱州临港产业区,生物育种产业园入围全省蓝黄“两区”首批特色产业园,“黄区”发展绩效考核位居全省首位。北部龙口湾高端制造业聚集区,龙口湾人工岛群主体完工,招远滨海科技园区加速推进,蓬莱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晋升为农业科技园区。南部丁字湾集中集约用海区域,海阳旅游度假区成为首批旅游度假区,莱阳南海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长岛休闲度假岛,人均旅游收入上升到全国12个海岛县首位。
改革开放深层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公布市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9.8%、行政权力事项压减48.7%。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迈出新步伐,市管企业资产突破千亿。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6.3万户。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营改增”等政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等一批、省级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80.5亿美元,新增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5家。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境外投资28亿美元。2015年完成进出口493.9亿美元,出口280.5亿美元。中韩(烟台)产业园成为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中韩两国共建的产业园区。
城镇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成效,城镇化率达到60.4%,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中心城区载体功能逐步完善,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16平方公里。龙口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中德低碳试点示范城市,莱州沙河、栖霞桃村等15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通车,龙烟铁路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式启动。烟台蓬莱国际机场通航,跻身全省三大干线机场。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3亿吨,烟台港西港区、龙口港区、莱州港区等建设步伐加快,集疏运体系基本建成。公路通车里程1.88万公里,现代化公路网初步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7.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五年累计削减11.99%、11.8%、18.56%、25.52%。P M2.5纳入常规监测体系,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全省第二位。重点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在85%以上。全市27家燃煤电厂和10家回转窑水泥企业脱硫脱硝工程全面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主体功能区理念进一步强化,土地、海洋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2.8%,基本实现“两个同步”。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8.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明显,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成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对象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在全省率先推行“三房合一、租补分离”住房保障机制,五年累计筹建保障性住房2.7万套。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实现“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六连冠。计划生育、教育体育、民族宗教、广电出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气象地震、史志档案、双拥共建、对口支援、扶贫协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一是全市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躬身践行“十个倍加”,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注重发挥全市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市上下营造了风清气正、戮力同心、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努力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积极做好与国家各项稳增长举措相结合,探索走出“六抓六促”“六个持续”的烟台特色发展路径,既全力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又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三是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和强大动力,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机遇,创新体制机制,破除长期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四是发挥开放引领作用,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形势,创造性地推进国际化和“海外烟台”战略,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广市场中赢得竞争先机。五是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每年集中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问题,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