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了解到,近日安徽马鞍山市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要求加快推进火电能源建设,推动风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老城区电网改造,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适度超前实施一批重大输变电项目,全市规划新建500 kv变电所2座,220kv变电所7座,同步完善配电网络,完成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合理布设燃气管网,提高中心城区和县(新)城燃气普及率,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提高天然气综合利用效率。详情如下: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马鞍山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决胜的五年。根据《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制定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篇 夯实发展基础,开启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新征程
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直面经济下行和艰难转型的双重压力与挑战,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强基础、促改革、惠民生,攻坚克难,奋发作为,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调整后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65.3亿元,年均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6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财政收入达210亿元,年均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8.6亿元,年均增长14.9%;进出口总额29.6亿美元;五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超71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20.9%;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结构调整获得新成效。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38.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7.2%,比“十二五”初提升5.4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机器人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出“钢城一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市与马钢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务实。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代表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加速推进。以“一基地四园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批零商贸、餐饮住宿、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培育,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商务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
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获批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5%,比2010年提升近1个百分点。高新产品、高新企业不断涌现,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大幅增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研发平台快速搭建。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增强,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1.23%,慈湖高新区获全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称号,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万元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五年累计下降29%以上,获国家土地节约集约模范市荣誉称号。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9平方米。
城乡建设呈现新局面。顺利完成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含山、和县划入马鞍山,新成立博望区、花山区,市域面积和主城区面积分别扩大1.4倍和1倍,开启一江两岸拥江发展新时代。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副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马鞍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两岸人民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宁安高铁正式通车,马鞍山进入高铁时代。合马高速、滁马高速相继投入运营,打通跨江发展、融入长三角的快捷通道。“十二五”末,全市高速公路建成总里程达到196.5公里;建成205国道、314省道、裕溪河大桥、226省道一期等一批国省干线;367、206、226省道二期等一批项目正抓紧建设;郑蒲港铁路、九华路过江隧道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和“三线三边”治理成效明显。新增城市绿道139.64公里、绿地2000余万平方米,市容环境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焕发新活力。行政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政府机构、行政管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推进,市县乡三级政府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全面建立,涉企收费清单顺利完成。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制、公务用车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投融资、工程建设、招标采购等六项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流转等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慈湖高新区晋升高新区,示范园区、郑蒲港新区先后成立并快速发展,郑蒲港一期工程开港运行,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马鞍山口岸郑蒲港对外扩大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成功获批,进口粮食指定口岸获准筹建,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获省政府批准。外贸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港口吞吐量突破9100万吨,集装箱运量18万标箱,外经营业额3.8亿美元。区域合作水平大幅提升。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成功举办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加大与合肥、南京、芜湖、宿州等地的合作力度。
社会事业获得新发展。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职业教育现代化工程深入实施。大力促进就业创业,5年间累计新增就业30.1万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多元化办医格局逐渐形成,全市三级医院增至5家。中国李白诗歌节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通过复查验收,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市体育会展中心部分投入使用。
民生保障跃上新台阶。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实施73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167亿元,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3.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10%以上,五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9.2万套。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国试点,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综合参保率达98%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86岁。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农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幼儿园大班和中小学班班多媒体教学。2013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9.7%,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社会计划目标。五年来,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以来,面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创新举措,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取得重大成就,顺利完成全面小康社会计划目标。总结五年来的发展经验,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紧紧抓住发展要务,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实现发展新跨越。二是坚持转型升级提质量。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加速推进转型发展。三是坚持一江两岸同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副城区功能,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全域马鞍山协调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四是坚持项目带动稳增长。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项目推进年”、“项目提速年”、“项目突破年”活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掀起了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有力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是坚持深化改革增动力。着眼于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惠民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面向“十三五”,马鞍山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