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市发改委获悉,为缓解电力紧张状况,我市将通过加快新增电源装机建设和争取外电输入两种途径解决。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增电源装机将从原规划的1000万千瓦提高到1560万千瓦,而新增的三峡送渝电和四川水电也将在下月到位,以缓解迎峰度夏缺口。
用电需求增长旺盛
直辖以来我市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电力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575万千瓦提高到1167万千瓦,电源结构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近40%,形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为骨架、220千伏电网分层分区的供电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市电力运行形势总体良好,GDP年均增长14.7%,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率为11.1%,负荷年均增长率为11.2%,大负荷达到121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622亿千瓦时。
但是我市一次能源资源有限,“贫煤、少水、富气、无油”,属于能源匮乏地区,已没有支持新上燃煤发电项目的煤炭资源,天然气配置权不在地方,剩余水电资源不多,且开发成本较高。长期以来国家对重庆的能源保障定位于“煤炭自给、川电保渝”,直辖之后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开始遭遇能源瓶颈,目前能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20%,旧的能源定位已经不适用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
市发改委副主任詹成志表示,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率12.1%,大负荷年均增长率11.2%,到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1050亿千瓦时,大负荷2060万千瓦。而到“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4%,大负荷年均增长率9.9%,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1720亿千瓦时,大负荷3300万千瓦。
“如果只考虑当前在建项目,取得路条项目及三峡、四川水电协议,扣除备用及容量受阻因素,预计2015年全市丰水期电力缺口1025万千瓦,枯水期电力缺口930万千瓦;2020年全市丰水期电力缺口2420万千瓦,枯水期电力缺口2180万千瓦。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詹成志说。
能源保障上升到国家层面
解决我市“十二五”乃至“十三五”电力保障,我市启动了新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市内资源开发电源,与周边能源丰富的省份开展能源战略合作,构建我市电力保障体系:通过网对网多渠道争取电力输入,充分消纳四川水电;加快本市合川双槐、石柱、奉节电厂等一批市内电源建设;点对网建设贵州习水、陕西安康等电厂;加快推进小南海水电、抽水蓄能和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
为此,我市在国家层面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就保障重庆电力供应作出了重要批示,新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已将重庆的能源保障上升到国家层面;二是“十二五”期间,三峡送渝电量列入正式计划,并从“十一五”的20亿千瓦时增加到40亿千瓦时;三是增加了四川水电送渝量,2011年四川水电送渝量由2010年115万千瓦增加到235万千瓦;四是“千万千瓦”的火电项目初步列入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其中特别规划布局了贵州习水和陕西安康两个“点对网”的火电项目,所发电量全部送渝。
多途径实现保障平衡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增电源装机从原规划的1000万千瓦提高到1560万千瓦后,其中,新增火电机组装机容量898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236万千瓦,新增水电装机容量311万千瓦,风电及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115万千瓦。加上外来电输入,“十二五”后期我市电力保障基本可以平衡。